<label id="eel42"><sub id="eel42"><rt id="eel42"></rt></sub></label>


<tbody id="eel42"><pre id="eel42"></pre></tbody>
<dd id="eel42"><track id="eel42"></track></dd>
  •  

     

    《氣象科學》創刊于1980年,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雙月刊期刊

     

    主辦單位:江蘇省氣象學會

     

    聯辦單位: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江蘇省氣象局

     

    主編:楊修群               ISSN 1009-0827                 CN 32-1243/P

     

      快速檢索
      過刊檢索
      全選反選導出
      顯示模式:
      2024,44(1):1-11, DOI: 10.12306/2023jms.0090
      [摘要] (128) [HTML] (0) [PDF 7.27 M] (230)
      摘要:
      本文利用在線濾波代替Lanczos濾波,建立實時的累積高頻風指數并構建ENSO強度預測模型。結果顯示,在線濾波定義的累積高頻風事件與Lanczos濾波有著類似的時空分布特征,這一大氣信號與海洋充放電過程是決定ENSO成熟期強度的關鍵信號,且在冷暖位相下呈高度非對稱特征。La Niña成熟期強度主要與2月熱帶太平洋的暖水體積及前一年12月至當年4月赤道中西太平洋累積東風事件緊密相關。相較之下,El Niño成熟期強度則與熱帶太平洋更大范圍的海洋充電過程和東擴的西風事件緊密聯系?;谏鲜龇菍ΨQ熱帶海氣信號構建的ENSO強度預測模型可以穩定有效且較準確地預測ENSO強度。模型在6個月的預報時效下預測2023/2024年冬季Niño3.4約為1.9℃,為一次強El Niño事件。
      2024,44(1):12-24, DOI: 10.12306/2023jms.0075
      [摘要] (148) [HTML] (0) [PDF 39.19 M] (226)
      摘要:
      本文利用1961-2016年中國汛期逐候降水的旋轉經驗正交函數分解(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方法對中國汛期雨帶進行客觀劃分。根據REOF模態空間分布以及主成分的氣候態平均確定了中國汛期6個主要雨帶的落區和時間,并揭示了各雨帶氣候態環流特征。江南春雨雨帶主要發生在長江以南地區,對應時間為26-27候;南方雨季的雨帶落區主要在兩廣至福建地區,對應時間為33-34候;江南及中下游梅雨主要落區在長江以南和長江中下游流域,對應時間分別為34-35和36-37候;華北東北雨季落區在華北至東北地區,發生時間為41-42候;華西秋雨落區在秦嶺及其周圍地區,對應發生時間為49-52候。在雨帶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各個雨帶典型的對流層中高低氣候態環流特征??蔀榭陀^定義汛期雨帶及各雨帶氣候預測提供參考。
      2024,44(1):25-34, DOI: 10.12306/2023jms.0042
      [摘要] (108) [HTML] (0) [PDF 28.82 M] (180)
      摘要:
      本文利用觀測和再分析資料,通過奇異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分析,發現北極濤動(Arctic Oscillation, AO)是顯著影響中國夏季降水年際異常的前冬中高緯大氣環流變異的主模態。AO在冬季發展成熟,在春季衰亡,在夏季發生位相反轉。AO會導致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夏季降水異常呈現三極型分布。伴隨正位相的AO,在黃海至日本海上空的異常低壓伴隨的東北風異常引起華北和東北水汽通量異常輻散及降水減少,而西北太平洋的異常高壓不僅增強其北側的西南風水汽輸送,和北部異常低壓共同作用導致長江中下游水汽通量異常輻合及降水增加,而且使得華南水汽通量異常輻散,降水減少。因此,本文發現的前冬AO模態與我國夏季三極型異常降水分布的關系可為我國夏季旱澇預測提供一個重要的中高緯前期因子。
      2024,44(1):35-45, DOI: 10.12306/2023jms.0049
      摘要:
      基于1951-2019年NCEP/NCAR再分析資料、Hadley環流中心海溫、海冰密集度資料,通過合成分析和診斷溫度異常方程,研究不同類型ENSO對初冬北極海冰的影響。結果表明,EP La Niña發展年初冬(11-12月),巴倫支-喀拉海海冰異常減少;CP La Niña發展初冬,巴倫支-喀拉海海冰異常增加。EP和CP型El Niño對初冬北極海冰的影響類似:格陵蘭海海冰異常減少,而哈德遜-巴芬灣海冰異常增加。不同類型ENSO對初冬北極海冰的影響主要通過產生不同的大氣遙相關,引起同期和前期的海表氣溫異常而實現。
      2024,44(1):46-58, DOI: 10.12306/2022jms.0008
      摘要:
      基于1961-2005年華南冬季逐日最低溫度觀測資料,以及參與CMIP5的IPSL-CM5A-MR、MPI-ESM-MR、CMCC-CMS 3個模式的歷史模擬和未來排放情景預估數據,從過程角度定義和提取華南冬季極端低溫事件及其特征指標,并通過引入極值理論構建極端低溫事件的概率分布模型(Cold Spell Model, CSM),刻畫其強度、頻數和持續時間特征分布;進一步結合基于累計概率分布變換的偏差訂正方法降低模式模擬的偏差,探討了RCP4.5情景下全球升溫1.5℃和2℃時極端低溫事件的風險變化。研究表明:(1)CSM模型能夠較好地擬合極端低溫特征概率分布,大部分臺站通過了K-S或卡方檢驗;(2)相對于觀測,模式模擬極端低溫存在一定偏差,經偏差訂正后,各站點BS評分接近于0,SS評分普遍提高到0.88左右;(3)全球增暖背景下,華南地區極端低溫呈現強度減弱、頻數減少、持續時間縮短的特征。全球增暖1.5、2.0℃背景下,華南大多數地區極端低溫事件平均強度減弱,頻次降低,持續時間變化具有明顯的空間差異;每年發生1次極端低溫事件的概率增加,但每年發生3、5次的概率減少;增暖1.5℃下極端低溫事件持續性特征變化不明顯。但增暖2℃下,華南大部分地區持續1 d的極端低溫事件更易發生,但更長持續時間(3、5 d)的極端低溫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顯著減少。
      2024,44(1):59-72, DOI: 10.12306/2022jms.0034
      摘要:
      本文提出一種月尺度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生成頻數(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WNPTCF)預測的新方法。該方法利用全球次表層海溫(Subsurface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SubSSTA)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130項監測指數,構建了既考慮熱力強迫因子、又考慮大氣動力因子,既考慮同期海洋強迫,又考慮前期海洋和大氣影響的集成預測模型。利用該預測模型對2011-2020年6-10月逐月WNPTCF進行獨立樣本檢驗預測,準確率達70%以上,說明該預測模型對WNPTCF的逐月演變預測的效果良好。該預測模型對ENSO信號較強年份的WNPTCF預測效果要好于ENSO信號不強的年份,原因在于在ENSO信號不強的年份,SubSSTA可預報性較低,非線性變率大,海洋對WNPTC的強迫作用弱。
      2024,44(1):73-81, DOI: 10.12306/2023jms.0079
      [摘要] (130) [HTML] (0) [PDF 39.91 M] (204)
      摘要:
      通過對"21·7"河南特大暴雨在地形效應、不同高度的大氣環流和水汽輸送通道的分析,結論如下:(1)臺風"煙花"與副高形成的東南氣流在底層灌入河南喇叭口地形,在地形熱力抬升和動力阻擋抬升的共同作用下,有利于山前降水的形成。(2)在500 hPa中層,鄭州渦旋處于兩個高壓的"鞍型場"內,該環流配置導致臺風"煙花"、"查帕卡"和熱帶低壓相互作用形成三股氣流直達河南;在200 hPa高層,河南暴雨區輻散氣流向東下沉到同一緯度的東海高層冷渦內,其次級環流進一步加強了河南云團的強度。(3)臺風"煙花"和"查帕卡"輸送豐沛水汽至河南中西部,受太行山和伏牛山地形阻擋,在山前形成強烈水汽輻合。(4)構建的河南極端暴雨概念模型通過水汽輸送通道和次級環流,將環流、臺風、低壓系統和喇叭口地形等降水成因有機聯系,并放入同一個構架之中,從宏觀上了解這些成因的運行機理及其相互作用,可加深對該特大暴雨成因的理解。
      2024,44(1):82-93, DOI: 10.12306/2023jms.0076
      摘要:
      本文基于實際觀測數據對比分析ERA5、CRA40、CFSR和NCEP/NCAR四套再分析資料在"21·7"極端暴雨研究中的表現,同時采用ERA5作為資料對比的基準,對CRA40在極端暴雨研究中的適用性進行評估。結果表明:(1)四套資料對臺風"煙花"、副高等關鍵環流系統的強度估計均偏低,CRA40與ERA5所分析的高度場流型總體一致,且環流更接近實況。ERA5對200 hPa高空急流的強度估計最高,CRA40與ERA5的差異最小。對流層低層風速的再現能力CRA40與ERA5相當。對于臺風"煙花"的加強轉折,四套資料均無法再現。(2)925 hPa溫度場上,相較其他資料,在青藏高原地區ERA5溫度較低,CRA40溫度最高,對于弱冷空氣侵入河南北部的過程以CRA40與ERA5的結果最為接近。CRA40對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描述與ERA5在分布形勢以及數值上較為接近。(3)CRA40與ERA5資料均能刻畫出"21·7"暴雨期間鄭州站上空良好的動力條件,強度上CRA40基本略弱于ERA5,兩套資料所表現出的經向/緯向環流和位渦總體特征一致。
      2024,44(1):94-105, DOI: 10.12306/2022jms.0072
      摘要:
      利用2008-2014年中國自動站與CMORPH降水產品融合資料和NCEP再分析資料,基于自組織特征映射方法對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6 h極端降水天氣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6 h極端降水的高值和高頻次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部和東南部,以及東南側的四川盆地和南側沿喜馬拉雅山至橫斷山脈一帶。6 h極端降水在高原西南部多發生在14時(北京時,下同),在東南部多發生在20時,而在四川盆地和南側主要發生在08時。采用自組織特征映射方法將2008-2014年高原及周邊地區6 h分辨率的天氣背景分為5類,類型I至類型V體現了從夏季-春秋-冬季的漸變,6 h極端降水天氣事件發生比率依類遞減。高原上總的極端降水主要來自類型I的高原極端降水,類型II及以下的高原極端降水落區逐類縮減并趨于沿岡底斯山零散分布。對比各類型的天氣背景發現,高原上類型II及以下的動力強迫較類型I逐漸增強,但是暖心、濕度和對流有效位能等有利熱力條件卻依類明顯縮減,使得高原極端降水落區依類迅速縮減。有利熱力條件的分布與大范圍極端降水的落區有很好的對應關系,熱力條件減弱后,動力條件的增強及其與高原復雜地形的相互作用是導致零散極端降水的重要原因。四川盆地和高原南側的對流有效位能明顯高于高原內,高原在周邊的強迫抬升易于觸發對流不穩定,釋放較高的對流有效位能,形成較強和較頻繁的極端降水天氣事件。
      2024,44(1):106-114, DOI: 10.12306/2023jms.0083
      摘要:
      本文使用搭載于極軌氣象衛星S-NPP(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的臭氧成像廓線儀(Ozone Mapping and Profiler Suite,OMPS)觀測的臭氧總柱(Total Column Ozone,TCO)資料對大西洋颶風"Maria"(2017)進行研究。針對對流區域TCO與氣柱平均位渦(Mean column-integrated Potential Vorticity,MPV)的低相關性構建了分區域線性回歸模型,不僅能同時提高大尺度和對流尺度上TCO和MPV的相關性,還能提高對流區域S-NPP OMPS TCO觀測資料的利用率(95.5%)。TCO觀測資料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颶風的頂部結構,據此可得到對流層頂附近的颶風中心位置。衛星總柱臭氧資料對颶風Maria中心定位結果與最佳路徑的距離相差58.1 km,略大于使用S-NPP先進技術微波探測儀(Advanced Technology Microwave Sounder,ATMS)、MetOp-A微波濕度計(Microwave Humidity Sounder,MHS)和FY-3B微波濕度計(MWHS)亮溫觀測資料得到的Maria中心定位結果與最佳路徑的距離(47.5 km)。臭氧定位結果與垂直風切變(Vertical Wind Shear, VWS)具有一定關系,垂直風切變越強,臭氧資料定位中心偏離最佳路徑越大。本研究構建的分區域線性回歸模型可作為間接同化衛星TCO資料的觀測算子,也可應用到渦旋初始化中,以改進颶風路徑和強度預報水平。
      2024,44(1):115-124, DOI: 10.12306/2023jms.0052
      摘要:
      利用WRF-EnKF同化系統,以2020年7月5日北京大興發生的一次強對流天氣背景下對流觸發過程為個例,研究同化C波段相控陣雷達數據時更優的同化方案設置。本研究從同化頻率、晴空數據處理閾值以及邊界層雜波處理高度3個方面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高頻同化可以抑制虛假回波,并有利于獲得更準確的對流預報結果。將可靠晴空回波識別閾值設為-10 dBZ并剔除邊界層內的低值回波可以有效改進對流觸發的預報效果。為以后C波段相控陣雷達同化應用提供了新的同化方案思路。
      2024,44(1):125-137, DOI: 10.12306/2023jms.0084
      摘要:
      本研究通過將GOES-16 ABI觀測亮溫和ERA5再分析資料的全天空模擬亮溫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觀測亮溫和模擬亮溫對流低值區位置大體接近,也能夠定性反映出對流從發展到減弱的日變化過程,但亮溫低值區域的強度存在較大差異。即使把高分辨率ABI通道13觀測亮溫平均到ERA5分辨率(0.25°×0.25°),在熱帶對流區的低亮溫強度仍然高于ERA5全天空模擬亮溫。因此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離散傅里葉變換(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對任意選擇的兩對流區域內的觀測和模擬亮溫進行了尺度分析和對比。在其中對流較強的區域內,當ABI觀測亮溫的主成分分量從1增加到9時,水平特征尺度從700 km逐漸減小到150 km。ERA5全天空模擬亮溫從主成分1增加到4時,水平特征尺度從950 km減小到270 km空間尺度,但當主成分4增加到9時,特征尺度幾乎不變。在對流較弱的另一區域也能夠發現ERA5模擬亮溫對對流水平特征尺度有明顯高估。ERA5模擬亮溫各主成分的相位和觀測亮溫存在2 h以內的誤差。由于ERA5全天空模擬亮溫低值區與ERA5云冰路徑大值區吻合度較高,由此可以推測ERA5云冰路徑誤差是造成ERA5全天空模擬亮溫與ABI觀測亮溫差別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4,44(1):138-146, DOI: 10.12306/2023jms.0054
      摘要:
      為深入了解我國不同背景地區大氣冰核濃度特征,本文通過在我國不同地區進行大氣冰核及氣溶膠的采樣觀測。研究發現:觀測期間,黃山光明頂的冰核濃度數值均值為2.208 L-1;南京地區的冰核濃度數值均值為7.16 L-1;泰山山頂的冰核濃度數值均值為3.455 L-1;泰山山底的冰核濃度數值均值為4.818 L-1;新疆地區無沙塵天氣冰核濃度數值均值為11.27 L-1;新疆有沙塵天氣冰核濃度數值均值為51.8125 L-1。研究給出了不同背景地區的大氣冰核濃度的溫度譜和濕度譜的分布。同時,研究發現,冰核數濃度與粒徑大于0.5μm的氣溶膠粒子數濃度的相關性較高,也就是氣溶膠粒子中大顆粒所占比例越高,冰核數濃度越高。此外,還建立了基于活化溫度、過飽和度以及大于0.5μm氣溶膠粒子數濃度的冰核參數化方案,它們可以分別適用于沙漠地表,相對清潔的背景區域和人為污染較多的城市背景。
      2024,44(1):147-156, DOI: 10.12306/2023jms.0089
      摘要:
      本文通過耦合AFWA(Air Force Weather Agency)凍雨參數化方案的WRF模式,對2020年冬季因暖鋒引發的中國北方嚴重凍雨災害個例進行了模擬,結果顯示模式能夠很好地模擬此次凍雨過程中降水相態的空間分布。通過分析暖鋒的演變、水成物云微物理特征以及降水相態的變化,得到:在遼寧中北部-吉林中東部地區,暖鋒導致中低空形成"冷-暖-冷"的溫度層結,該區凍雨形成機制以"冰相機制"為主,即高空的雪花落入大于0℃暖層內融化、再降落到次凍結層后形成凍雨。同時,發現存在高空無固態水成物、逆溫層內暖雨下落到次凍結層在地面形成凍雨的現象,這種新機制被定義為"暖雨機制",更多水成物垂直剖面與同期地面觀測降水相態的比對,驗證了新機制的存在,并解釋了該機制形成的可能原因。為更深入理解凍雨形成機理以及北方凍雨的預報、預警提供科學支撐。
      2024,44(1):157-165, DOI: 10.12306/2023jms.0081
      摘要:
      本文利用位于南京市郊區的南京大學仙林校區SORPES觀測站多層湍流觀測數據分析了湍流譜特征,以白天不穩定條件下垂直速度能譜譜峰對應的長度尺度也就是離地高度為判據,探討了運用該方法確定復雜下墊面零平面位移的可行性。統計分析表明,該方法確定的長度尺度呈現出較為一致的概率分布形狀,概率最大的長度尺度對應于離地高度,在復雜下墊面情況下這個高度就是零平面位移高度到觀測高度之間的距離,將觀測點的離地高度減去這個距離就能得到零平面位移。本文同時運用不穩定條件下垂直速度方差在近地層中的相似關系來確定零平面位移,并與譜方法得到的結果進行對比。結果表明,譜方法和方差法得到的零平面位移非常接近。
      2024,44(1):166-175, DOI: 10.12306/2023jms.0082
      摘要:
      本文從葉片和冠層尺度入手,采用手持式光合儀和渦動相關法,分析確定C3作物春小麥和冬小麥氣體交換模型關鍵參數隨季節變化的特征。結果表明:春小麥葉片尺度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電子傳遞速率在生育末期快速減小,其他階段差異不顯著,但二者之比隨發育期變化相對穩定,均值為2.2;春小麥生長季葉片氣孔導度模型斜率在9~11間變動,均值為9.7。冬小麥冠層尺度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電子傳遞速率隨發育期呈拋物線變化,但二者之比相對穩定,均值為1.43;冬小麥冠層導度模型斜率在不同年份不同季節變化無明顯規律,整個生育期圍繞均值12波動。本研究論證了表征作物光合能力的參數隨生育期變化以及氣孔導度模型斜率相對穩定的特征??蔀殛憵庀嗷プ饔眠^程分析以及生態系統碳-水循環模擬提供參數化依據。
      2024,44(1):176-188, DOI: 10.12306/2024jms.0001
      摘要:
      本文發展了一個耦合的城市邊界層-湖泊模式(RBLM-Chem-Lake),通過離線和在線兩種方式對模式的模擬效果進行了檢驗。并通過敏感性實驗分析了太湖冬季和夏季對周邊地區氣象特征和空氣污染的影響。結果表明:(1)白天太湖對周邊氣象環境產生了明顯的降溫效應,而夜晚出現了明顯的升溫。冬季夜晚周邊地區升溫達到0.4~0.6℃,白天可以使得周邊氣溫降低1~2℃。夏季夜晚使周邊地區升溫可達1~1.5℃,白天使得周邊氣溫降低1~2℃。(2)太湖對周邊地區氣溫的影響范圍夏季遠高于冬季,夏季影響范圍可達到80 km,冬季影響范圍平均為5 km。此外,太湖使得湖區平均邊界層高度下降,濕度上升,使得蘇州市區垂直風速減弱,這種影響同樣在夏季更為明顯。(3)太湖的存在總體上使湖區和周邊地區PM2.5和臭氧的質量濃度增加。在冬季PM2.5污染個例中,太湖導致區域夜晚PM2.5質量濃度下降,下降幅度達到4~5μg·m-3。而在白天,太湖區域500 m高度以下PM2.5質量濃度增加,幅度達到25~30μg·m-3,在500 m高度以上質量濃度下降約5~10μg·m-3。夏季的臭氧污染日個例中,白天,在太湖的東岸以及蘇州市區臭氧的質量濃度出現了明顯的增加,可以達到10~12μg·m-3。
      2024,44(1):189-198, DOI: 10.12306/2022jms.0007
      [摘要] (107) [HTML] (0) [PDF 42.18 M] (7315)
      摘要:
      本文基于多灰度共生矩陣特征值,即相關性、對比度、同質性和能量,進行聯合海霧遙感判識,提出一種高準確率黃渤海白天海霧識別算法。采用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FY-4A可見光、近紅外和紅外數據,將該算法應用于黃渤海區域白天海霧判識,并利用2019-2020年沿黃渤海氣象站點能見度實測數據及CALIPSO衛星數據產品對本算法識別結果進行精度驗證。結果表明:海霧識別平均檢測率(POD)為92%,誤報率(FAR)為27%,臨近成功指數(CSI)為69%,可以實現對海霧的動態監測,為海上交通等領域提供較好的數據支持。
      快速檢索
      過刊檢索
      全選反選導出
      顯示模式:
      2011(1):1-10,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5678) [HTML] (0) [PDF 10.12 M] (21286)
      摘要:
      利用CLM30及普林斯頓大學的全球大氣外強迫場資料,對中國地區1948—2001年的土壤濕度進行了off-line模擬,進一步評估了CLM30對中國地區土壤濕度的模擬能力。結果表明:模式基本能揭示土壤濕度的空間分布型,即華北干、東北和東南濕“二濕一干”的分布特征,但模擬值較觀測值普遍偏高;就年際變化而言,在5個分區中,云貴地區模擬的年際變化與觀測的相關性最好,東北區域次之,模擬的東部中緯度區域的年際變化較差,全區范圍內7月的模擬好于4月;模式對于土壤濕度傾向有一定程度的模擬能力,基本能模擬出4月東北東部區域的干化趨勢,但模式模擬的變化幅度較觀測值偏小很多,其中以黃淮江淮地區模擬的趨勢最差。
      2009(2):187-191,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6970) [HTML] (0) [PDF 453.53 K] (12669)
      摘要:
      文章利用了陜西省延安、西安、安康三站逐月太陽總輻射和98站的1971-2005年月日照百分率資料,建立回歸分析方程,推算并分析了全省各地逐月的太陽總輻射分布,進而分析了陜西月、季、年太陽總輻射的空間分布特征為陜北5月或6月最大,關中和陜南7月份最大,并指出了省內太陽能資源的富集區,在陜北長城沿線,渭北高原次之;為陜西省太陽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及太陽輻射對陜西省氣候影響的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2010(3):292-300,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5110) [HTML] (0) [PDF 1.85 M] (11035)
      摘要:
      用標準化降水指數(SPI)對2003年南方大旱發生、發展、持續、緩解進行全過程監測。2002年12月—2003年5月中國西南地區東部以及華南南部兩廣交界一帶發生冬春連旱,其中西南地區東部冬旱最為嚴重,華南南部一帶春旱最為嚴重。入夏以來南方大范圍地區6—12月逐月均表現虧水,尤以7、8、10月虧水面積最廣,強度最大。2003年6—12月長江以南大范圍地區持續夏秋冬三季連旱,旱情極為嚴重,局部地區出現極端干旱,而長江以北則持續偏澇。2003年3月—2004年2月全年屬于典型的“南旱北澇”型分布?;诙喑叨萐PI進一步統計南方地區1951—2007年歷史上嚴重的夏秋冬季連旱事件。結果表明1980s以前發生過3次,分別是1956、1967、1978年,每11 a出現一次;1980s以后僅2003年發生1次。而這4次連旱的強度卻是一次高于一次。
      2017,37(3):403-408, DOI: 10.3969/2016jms.0043
      [摘要] (3032) [HTML] (0) [PDF 958.92 K] (10360)
      摘要:
      基于已知的云垂直結構判斷的方法,將相對濕度閾值法與溫度露點法相結合,并加以改進,得到更加科學有效的云垂直結構判斷方法。利用南京地區探空站的探空資料數據,分析得到了該地區的云垂直結構參數,并對全年云垂直結構特征進行了統計分析。經過統計分析發現:這種改進的相對濕度閾值法是科學有效的;南京地區夏秋季節有云的概率大,多層云的狀況較多;春冬季節有云的概率相對較小,單層云的狀況較多;云層厚度呈現出"夏厚冬薄"、中低云厚而高云薄的規律。
      2011(4):525-533,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5466) [HTML] (0) [PDF 11.05 M] (7678)
      摘要:
      利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在北京的325 m鐵塔觀測資料,本文分析了47、140和280 m三個高度的湍流統計特征。結果表明,城市近地層的湍流速度方差和湍流溫度方差都較好地滿足局地相似關系,140 m和280 m的湍流特征非常接近,而47 m的湍流特征與之相比表現出明顯的差異,說明由于城市冠層動力和熱力非均勻性的影響,粗糙子層和慣性子層的湍流特性不同,其相應的參數化方案也應該不同。
      2024,44(1):189-198, DOI: 10.12306/2022jms.0007
      [摘要] (107) [HTML] (0) [PDF 42.18 M] (7314)
      摘要:
      本文基于多灰度共生矩陣特征值,即相關性、對比度、同質性和能量,進行聯合海霧遙感判識,提出一種高準確率黃渤海白天海霧識別算法。采用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FY-4A可見光、近紅外和紅外數據,將該算法應用于黃渤海區域白天海霧判識,并利用2019-2020年沿黃渤海氣象站點能見度實測數據及CALIPSO衛星數據產品對本算法識別結果進行精度驗證。結果表明:海霧識別平均檢測率(POD)為92%,誤報率(FAR)為27%,臨近成功指數(CSI)為69%,可以實現對海霧的動態監測,為海上交通等領域提供較好的數據支持。
      2015,35(5):574-580, DOI: 10.3969/2014jms.0064
      [摘要] (3291) [HTML] (0) [PDF 1.19 M] (6409)
      摘要:
      利用GPS探空儀實測數據計算大氣折射率的高度廓線,建立大氣折射誤差模型。并分析大氣折射效應對方向交匯、到達時間差以及綜合法3種甚高頻閃電定位方法測量精度的影響。結果表明,對于定位距離,大氣折射對方向交匯法的影響最大,誤差最大值可達到116.52m,平均誤差為30.18m;大氣折射對時間差法的影響最小,誤差最大值約為44.70m,平均值為12.32m;對綜合法的影響介于二者之間,誤差最大值約為58.90m,平均值為16.74m。在綜合法中,選取離閃電源較遠測站進行方向交匯的定位誤差是選取較近站點的定位誤差的1.6倍,因此應當選取近站點??紤]到GPS授時誤差,要保證大氣折射對閃電定位造成定位誤差小于GPS時間同步帶來的誤差,3種閃電定位方法的站間距應分別不大于28km、60km、45km。
      2005(2):212,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14168) [HTML] (0) [PDF 308.91 K] (6123)
      摘要:
      Nino指數和SOI是表征ENSO事件的兩個主要特征值。根據Nino 3.4區指數變化,1950年以來共發生15次El Nino事件和11次LaNina事件。El Nino年,熱帶中、東太平洋上的島嶼及沿岸國家多暴雨洪澇,印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國家發生持續干旱,中國東北地區夏、秋季降水及年降水都偏少,江南地區降水偏多;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區發生的熱帶風暴以及登陸中國的臺風數都比常年偏少;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國北部暖冬,東亞夏季低溫,中國常出現暖冬涼夏。La Nina年則基本上相反,赤道太平洋中、東部地區干旱少雨,西太平洋上的臺風和大西洋颶風及登陸中國的臺風明顯增多,中國汛期主要雨帶偏北,易出現熱夏寒冬。
      2006(3):260-264,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890) [HTML] (0) [PDF 180.82 K] (5871)
      摘要:
      數理統計問題中的最小絕對偏差方法(Least Absolute Deviation)由于具有良好的穩健性,近年來備受重視。本文所研究的是如何將最小絕對偏差法及非線性回歸模型相結合,應用于極值分布的參數估計,并與經典的參數估計法相比較。通過對徐州市降雨量數據的研究表明,改進后的參數估計法不僅提高了模型擬和的精確度,而且有良好的穩定性,可以推廣到相關氣象要素的預測、預報研究中。其中,將LAD法運用于極值分布模型是一個新的嘗試。
      2014,34(2):213-221, DOI: 10.3969/2013jms.0076
      [摘要] (5863) [HTML] (0) [PDF 14.65 M] (5772)
      摘要:
      2012年初歐洲遭受了嚴重的低溫嚴寒天氣。分析表明:從對流層低層到高層持續的大氣環流異常與此次嚴寒天氣有著密切的聯系,1、2月出現的北極濤動(AO)的強負異常是造成此次歐洲嚴寒天氣的主要原因。AO負異常導致北大西洋副高異常偏強、偏東和偏北,使得暖濕空氣沿副高北側流向北極地區,極大減弱了歐洲暖濕空氣的來源;同時使烏拉爾山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上游偏強、偏北的大西洋副高的維持,并加強了極區冷空氣南下西進,造成了南歐地區的嚴寒天氣。AO負異常引起的地中海低壓槽的加深,為北方冷空氣的南下創造了有利條件,也使冷暖空氣在地中海北岸交匯,從而導致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干半島的暴雪天氣。雖然La Niña事件對這次嚴寒天氣也有一定的貢獻,但AO負異常對這次嚴寒天氣的作用遠遠大于La Niña事件的作用。
      2014,34(5):473-482, DOI: 10.3969/2013jms.0021
      [摘要] (4023) [HTML] (0) [PDF 10.03 M] (5289)
      摘要:
      提出一個基于NCEP風向數據估算全國夏季降水的模型。根據NCEP地面氣壓、經緯向風數據計算得到全國1971—2000年夏季各月盛行風向;并將盛行風向與宏觀坡向夾角的余弦值作為降水的坡向因子,以此區分山體迎風坡和背風坡降水的空間分布。利用站點觀測資料、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坡向、坡度因子,采用逐步回歸分析法,建立估算夏季降水的回歸方程,得到全國1971—2000年夏季各月及總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圖,并對模型結果進行檢驗與對比分析。結果表明,此方法估算夏季總降水量的平均絕對誤差為27 mm,平均相對誤差為11.8%。模型結果能體現迎風坡與背風坡的雨量差,符合客觀規律,能夠定性、定量地再現中國夏季降水的實際空間分布特征。
      2020,40(6):733-743, DOI: 10.3969/2020jms.0015
      [摘要] (1235) [HTML] (0) [PDF 9.06 M] (4999)
      摘要:
      利用1960-2015年中國2 474個站點的逐日最低氣溫資料,采用REOF方法將中國分為7個區域,通過對每個區域內所有站點降溫閾值進行平均,得到了7個降溫閾值。當某區域內測站單日降溫幅度超過區域平均閾值時,認為該測站發生一次極端降溫事件。7個區域降溫平均閾值各異,總體呈北大南小特征,最大降溫-10.6℃,最小-7.6℃。根據上述定義,研究了中國冬半年極端降溫過程事件的時空演變特征。結果表明:極端降溫事件發生頻數呈北多南少的空間分布。北部地區存在多個頻發中心,在42°N和35°N附近存在兩個高頻發生帶。南部地區頻數呈一定的帶狀分布,在25°N附近發生該事件的頻率亦高于南部其他地區。近56 a來,極端降溫事件頻數變化總體呈減少趨勢,前期較明顯,中后期趨于穩定。各年代頻數的空間分布基本一致,但前期總體表現為北部增多。而在1990s則轉變為南負北正的空間分布,后期中部及沿海地區發生了趨勢符號的年代際改變。進一步分析表明,各區域極端降溫頻數突變的年份均不一致且突變前后的頻數存在較大差異。這些結果可為深刻認識極端低溫事件的變化規律和氣候預測提供線索。
      2005(3):319,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4833) [HTML] (0) [PDF 394.22 K] (4506)
      摘要:
      首先對登陸我國臺風活動的氣候特征分析指出,登陸我國的臺風頻數存在明顯的月際、年際和年代際差異;登陸臺風具有明顯的周期特征和時間日變化特征;并指出了登陸我國臺風與厄爾尼諾的聯系。對中心最大風速≥17.2m/s的登陸臺風移動趨勢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移動趨勢的登陸臺風頻數不僅與季節有關,還與登陸地段有關。其次總結了近幾十年有關登陸臺風研究的成果。
      1999(2), DOI:
      [摘要] (1055) [HTML] (0) [PDF 111.00 K] (4424)
      摘要:
      本文利用國際氣象船舶報資料對北大西洋海區的風場特征和海浪的分布規律及季節變化進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該地區風場特征與海浪季節變化的規律。
      2018,38(5):637-647, DOI: 10.3969/2017jms.0091
      [摘要] (1690) [HTML] (0) [PDF 12.78 M] (4256)
      摘要:
      本文針對2015年2月12日到16日發生在東亞的一次預報過度的溫帶氣旋開展了資料同化及資料影響性觀測等研究。此次溫帶氣旋的發展與各個主要數值模式的預報相差甚大,并未出現預期中的爆發性增長。針對此次過程,本文采用WRF模式及其變分同化系統開展了模擬與同化試驗,主要同化了NCEP全球地面和高空觀測資料,修正了此次溫帶氣旋過度預報的問題。經過同化后,減弱了系統的氣旋性環流,同時南北溫差的減弱也導致了環境場的斜壓性的減弱,使得氣旋爆發性增長延后,強度減弱,更符合實際觀測。與此同時,本文還利用WRF伴隨模式WRFPLUS和觀測資料影響性模式WRFDA-FSO開展了觀測資料影響性的研究,并發現三類資料SOUND,SYNOP,GEOAMV在減小預報誤差中的作用最大,進一步的敏感性試驗表明僅同化這三種資料可以取得更為理想的預報。
      2005(1):97-104,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985) [HTML] (0) [PDF 217.93 K] (4182)
      摘要:
      用黃山氣象站1956~1995年40年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分析了黃山云海的時空分布特征,云海與測站溫度、濕度、降水和風的關系。結果表明,黃山年平均出現云海次數為223.85次,最多年份有370次,最少的年份只有105次,年際差異明顯;并存在準12a周期的低頻變化現象。逐旬大于等于8(5)成平均云海日數序列與測站逐旬平均氣溫序列相關系數-0.89(-0.83),與測站逐旬平均相對濕度序列相關系數為-0.69(-0.61)。黃山云海形成的前一天或當天一般都有降水發生。統計分析各月大于等于8成云海與風關系,黃山云海出現時最多風向為西至西北風(除6月為東風外),平均風速5.0m/s,即黃山云海的出現與一定環流形勢相聯系。
      2001(3),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11923) [HTML] (0) [PDF 244.38 K] (4106)
      摘要:
      本文根據我國南方62個氣象觀測著1971-995年月雷暴日數資料,應用EOF和小波統計分析方法,研究了雷暴的氣候特征,包括它們的空間分布類型、季節變化特征和年際變化規律,所得結論,為進一步探討大范圍雷暴與大氣環流的聯系打下了基礎。
      2000(2), DOI: 10.3969/2012jms.00**
      [摘要] (11894) [HTML] (0) [PDF 221.84 K] (3969)
      摘要:
      根據濕位渦(MPV)理論分析了1991年7月5 ̄6日的暴雨過程中700hPa高度上的濕位渦垂直部分MPV1和水平部分MPV2。結果顯示,MPV1和MPV2的分布特征同對流層低層造成暴雨的天氣系統--中尺度氣旋的發展演變有很好的對應關系;MPV1〉0,MPV2〈0且|MPV1|≤|MPV2|的環境大氣有利于對稱不穩定出現計算表明,這次過程的對流層中低層確有對稱不穩定區域存在,對暴雨及其系統的發展起了
      2015,35(3):237-247, DOI: 10.3969/2014jms.0016
      [摘要] (3990) [HTML] (0) [PDF 11.09 M] (3919)
      摘要:
      選取2007年和2009年發生的4個季風低壓個例, 利用FNL資料和CMORPH衛星反演的降水資料, 采用多尺度環流分析法, 對西北太平洋季風環流的多尺度特征進行了分析, 研究季風低壓對臺風生成的可能影響。分析發現:季風低壓生成于季風槽中, 其天氣尺度波列的氣旋性環流中。雖然以季風槽為特點的低頻環流為臺風生成提供大尺度氣候條件, 但是季風低壓通過進一步提供較大的正相對渦度, 可以有效減小Rossby變形半徑, 促進熱帶低壓中中尺度對流系統的相互作用和合并, 有利于臺風的生成。
      2014,34(5):581-590, DOI: 10.3969/2013jms.0067
      [摘要] (2309) [HTML] (0) [PDF 1.52 M] (3747)
      摘要:
      氣溶膠對云和降水的影響,對于氣候系統、大氣環境以及水循環至關重要。氣溶膠粒子作為云凝結核和大氣冰核影響云的微物理過程,進而影響雨、雪、雹和其他形式的降水。近年來,在理解氣溶膠的化學成分,氣溶膠微物理特性以及氣溶膠作為云凝結核和大氣冰核影響云降水等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本文對于氣溶膠的概念、來源以及氣溶膠的直接和間接效應進行了簡要概述,重點總結了國內外在氣溶膠影響云和降水的機理研究方面的成果,回顧了近年來利用衛星、地面觀測設備、機載探測設備等對氣溶膠和云進行遙感觀測和直接觀測所獲得的觀測事實并討論了其可能的物理機制,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討論。
    您是第位訪問者
    氣象科學 ® 2024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狠狠精品干练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_网站免费正能量WWW正能量下载_国产精品无卡毛片视频_国产区极品a网站在线观看 97SE狠狠狠狠狼鲁亚洲综合色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APP 国产成 人 综合 亚洲91猫咪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久久久
    <label id="eel42"><sub id="eel42"><rt id="eel42"></rt></sub></label>

    
    
    <tbody id="eel42"><pre id="eel42"></pre></tbody>
    <dd id="eel42"><track id="eel42"></track></dd>